当DeepSeek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时,它早已变成现象级产品。这颗在一夜之间爬到科技界顶端的明珠,凭借卓越的性能与超乎想象的性价比,迅速席卷全球科技界。事实上,这不是某一家企业的胜利,更是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展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崛起标志!
当然,在这股浪潮带动之下,软件国产替代也迎来了春天。此时,新技术是不断涌现的,市场需求是明确的,产业链是日益成熟的,那么,国产软件是否已准备好迎接这场历史性的变革呢?再进一步说,在这个过程中,厂商又能提供怎样的价值,为企业出谋献策呢?
本文将深入剖析,为您一一揭晓答案。
准备一:看透表象,挖出“病根”
先来说说真相:目前的软件国产替代进展确实不尽如人意。在我们之前的文章《软件国产替代真的无解吗?未必!》中提到,就中央及国有企业现有的ERP市场而言,替代形势极为严峻。此外,在国资委发布的《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》中,通过明确一些要求,如强调实行一把手负责制、强力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等,侧面也反映了这一替代任务的艰巨性。
更严峻的是,据最新消息,国家已将全面替换国产软件和系统的日期从2027年提前到了2026年底。这意味着,央国企只剩下两年时间来完成这一重大变革。
然而,如果你认为压力只传导到了企业端,那也未必。毕竟,作为提供方的厂商,其对于客户需求的衡量直接决定了替代的过程和结果。那么,这么多年过去了,国产软件厂商是否已经修炼到家了呢?
答案是一定的。据观察,厂商已将软件替代过程中,企业面临的所有表象问题具体化,深入到每一细节。
比如,客户曾担忧国产软件会让应用退化。那么,到底会如何退化?他们已识别出几大根源:或因产品体系尚待完善,未能全面覆盖业务流程;或因数据资产保护不当,面临丢失风险;或因系统集成复杂度高,影响系统间协同效率等。
再如,过去客户对于国产替代的阻力心存顾虑。为此,厂商已清晰洞察到阻力的具体构成:决策层面,因难以准确评估替代价值而犹豫不决;组织与实施层面,因缺乏高效推进的机制与专业能力而进展缓慢;用户层面,则因对战略导向、政策意图不够敏感,以及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而持观望态度。
又如,客户过去常忧虑替代过程将异常艰难。但如今,厂商已将这一过程拆解,从替代方案的设计、团队能力的提升、使用者习惯的改变、服务团队的支持到技术体系的兼容性与先进性等多个维度,解决这些实际痛点。
因此,尽管这一过程耗时几年,但厂商确实摸清了其中的门道。相较于过去那种盲目推进,让客户被动陪跑的状态,现在则更加明确和落地。如此一来,谁还会犹豫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呢?
准备二:技术、场景、生态全面开挂
搞懂了需求,并不代表一定有能力替代。软件国产替代事关重大,真要想再往前推动一步,厂商还需要解决诸多难题,首当其冲的就是技术和产品力。
为了减少对外依赖,近年来,国内软件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。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单一领域或产品上,更是企业服务软件的整体性突破。
以龙头厂商用友为例,其在2019年推出了中国新一代企业软件用友BIP。可以说,它的成长与软件国产替代的进程同步。目前,它在技术、平台底座层面实现了巨大突破。而这些改变是经过原型客户考验的,足以证明它有实力完成替代任务。
比如云技术平台,可实现应用的无缝移植和无感适配。它广泛兼容多种国产数据库,灵活适配不同CPU与操作系统组合,秉持云中立原则,为企业构建了一个开放、自主的数智化基础设施环境。
针对大型企业数据量剧增的问题,用友推出了超融合数据库YonMatrix。它覆盖OLTP、OLAP、HTAP等多元化应用场景,支持从GB到PB级的数据处理,尤其适用于多元化产业集团。
当然,这样的创新技术与产品还有很多,首创的YMS云中间件、云上云下一体的交付体系、零代码开发平台、一站式数据底座等,每一个都直接对应客户的实际痛点。而用友去年发布的用友BIP 3 R6,集成了上述所有技术优势,可为客户提供全面、灵活、高效的且成熟稳定的替代解决方案。
然而,这还不够。无论是软件国产替代,还是企业数智化转型,核心之一便是“疏通”,即消除信息孤岛,全线拉通业务线与管理线。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端到端的全场景应用和平台,打造一条贯穿企业各个层面的数字高速公路。
为此,用友BIP提供了完整的产品和解决方案,具备跨多领域、一体化融合应用的优势。首先,它提供十大核心业务领域的通用SaaS服务,满足企业的多样化场景需求。其次,它实现了企业级的跨应用、跨业务线和数据源。通过合纵连横的特征,在战略层、运营层和支持层形成完整的三条价值链,从而实现全场景融合和价值提升。
当厂商已具备了技术和场景,要想实现逐步的替代,生态方面的能力同样不可忽视。毕竟,我们追求的是自主创新的春天,而不是跳入封闭的陷阱。
前几年,用友强调“生态是生意”。那现在,他们则将生态视为“事业”,从多个环节发力,牵头建立了国产化价值替代产业生态链。这让更多的开发者、合作伙伴和用户参与到其中,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测试环境,促进协作创新,加强生态的安全管理和监控。
目前,用友BIP的生态群体已包括3680家ISV伙伴、708家专业服务伙伴和115万注册开发者。在此基础上,他们联合生态伙伴构建了面向20个行业大类、80个细分行业的信创全栈联合解决方案,完成了543个信创适配项工作。这些成绩不足挂齿,但却让用友在服务客户国产替代过程中更有底气。
准备三:量身定制,三类实施策略任你选
归根结底,实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鉴于企业情况的千差万别,如不同的替代目标、数智化转型诉求,甚至于各行各业不同的业务类型、企业规模、所处发展阶段等多个维度,用友结合服务的客户类型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三类实施策略。
第一类是针对于管理集中度高、研产供销一体化运营,且财务、供应链、采购、销售紧密相连的大型企业。其原有ERP错综复杂,数据交互频繁。因此,单一模块替代难以实现,他们更适合ERP整体替代。该策略强调统一规划、集中建设、分步实施,可打通业务断点与堵点,完善功能场景,优化业务流程。
在实施过程中,企业要把握三大核心点。首先,替代方案设计至关重要,需确保系统稳定性与业务连续性不受影响;其次,需充分考虑供应链上下游协同需求,实现信息流、物流与资金流的全贯通;最后,需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,实现降本增效。
而且,在替代的全生命周期中,企业要重点梳理业务流和数据流、关键场景,以及主数据平台的构建等,最终让整个迁移过程更有序,让业务平滑过渡,打好软件国产替代的第一枪。
第二类企业聚焦于综合性集团,其业务版图广泛,管理层级繁复,总部对下属业务板块及子集团实施战略与财务的双重管控。因此,他们替代策略十分鲜明。首要在于确立统一的数据基准,确保管理口径标准化;其次,构建统一的管理制度与协调框架,并固化在系统中,全面提升集团的管理效能与质量;再者,力求实现集团层面的业务与管理深度融合,整合下属单位的各职能系统,终结各自为政的局面。
鉴于此,企业需要尤其重点规划各领域的数智化转型蓝图,并在蓝图的带动下逐一展开。最终,他们将以集团的核心管控职能,如财务、人力、采购、协同办公等为突破点,统一全集团的管理流程、数据规范及应用体系,实现对标世界一流。
当然,作为专业服务商,用友也总结了财务与人力两大核心领域的替代任务。前者主要是推进财务共享服务和司库体系建设,以及实现一键出表;后者是构建数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,从选用育留全生命周期推进人力数智化变革,推行人效合一。
第三类企业的情况颇为独特,他们在央国企中颇为常见,也就是集团一体化ERP已被深度解耦,核心部分如总账报表、业财模块早已应用了多年的SAP、Oracle,而周边系统如CRM、营销、采购等则多为数科公司自主研发。面对这类企业的替代需求,用友将主动出击,聚焦攻其“内核”。
在此过程中,他们需充分考虑内核的稳定性,可应对业务高峰期的高并发,确保算力匹配。同时,在应用层面,由于服务对象多为多元化大型集团,因此必须全面布局复杂的多业态业财融合,支持企业的经营分析、战略决策,以及场景创新与行业应用拓展,从而满足多元化业务的发展。
通过内核替代,企业获得的价值十分明显,即完全实现软件的自主可控,打造新一代智能会计平台,全面响应各板块的行业化诉求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替代,也更有助于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持续进阶。
中国民族软件再一次扛起担当
话已至此,中国民族软件是否能够担起软件国产化替代的大任,无需多言。这不仅仅是一个证明自身实力的机会,更是打破固有观念、重塑信心的转折点。试想一下,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,用友怎能年复一年地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探索此事?而如今,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,就是给客户提供一个新选择,为产业发展找到一条新出路。
简而言之,企业该如何选择,相信已心中有数了。